首页 > 穿越小说 > 寒门国舅 > 第706章 不日将至

第706章 不日将至(1/2)

目录

第706章不日将至

城外军营。

朱晖在营地门口迎接朱永的归来,随后就跟在老父亲身后,回到中军帐,与众将一起听取朱永传达的李孜省军令。

军中没多少人,正经能派上用场的京营士兵拢共也就三千人,如果再加上部分随军运送粮食的力夫,能上战场充数的大概也就六千人上下。

另外,此番出征的京营兵马,并非都是精锐,还参杂有部分老弱,毕竟大明京营青壮很多要被占役,打仗时也未必需要全都是青壮年,所以便形成了新老搭配的架势。

其实很好理解,一家子都是军户,年轻人要用一膀子力气养家糊口,老的随军出战可以节约家中口粮外,还可以额外赚一笔开拔费,所以营地内三四十岁的老兵很常见。

“父亲,为何不直接进城呢大军留在城外,鞑子随时都会来。”

朱晖一直等军事会议结束,众将官散去,才对老父亲朱永发出来自内心深处的疑虑,“我们留在此地,跟鞑子交战,可说是前无进途,后无退路,功劳怎么都轮不到咱……难道还要等着背黑锅”

朱永道:“偏头关城塞才多大地方这里又非京畿周边繁华城镇,莫非进城后就能少吹点儿北风,少呛几口黄沙了”

“可是……有城墙作为屏障保护,好歹将士们能睡个安稳觉。”

朱晖道,“就算父亲认为不用进城,但那位李道长明明可以帮我们,却提出让我们驻扎城外,这会让将士们寒心的。”

朱永脸色显得很平常:“城外军营与城池互成犄角之势,且我兵马都驻扎在半山腰,易守难攻不说,还有天然的山泉水供给,不虞有失街亭之祸。

“另外,李大人不是把粮食都留在我们军中了吗这样就很好……鞑靼人前来,将士们知为何而战,城内兵马也不会见死不救,可以说优势在我。”

朱晖皱眉:“父亲莫非是气糊涂了为何要替姓李的说话他分明记恨父亲先前未能听从他的号令,诚心给咱们出难题。等打完仗,咱是要回京城的,而他则会留在山西为巡抚,本地人马都成了他的嫡系,分明是亲疏有别啊!”

“此言谬矣!”

朱永无奈道,“儿莫要以粗浅的见识谤议他人,李道长能在朝中长久不衰,甚至新皇登基后都没倒台,足见他的见识和手段有多不凡。即便为父之前对他很留意,到如今依然觉得小觑了他。”

“您……”

朱晖这下无话可说了。

明明被人给坑了,为什么老父亲还一直向着坑他们的人说话呢

朱永道:“只是我到现在还没想明白,李孜省想再有进益,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力……要跟鞑靼人缠斗,我们既占不到便宜,鞑靼人也未必会给他机会。

“如果说只是固守偏头关不出……难道不怕鞑靼人从其他地方破关而入,肆虐宣、大地区,引来朝廷雷霆之怒么”

朱晖感慨道:“父亲推崇李孜省,也不知是何道理。其实眼下最好的选择,就是带兵寻找鞑靼人主力进行战略决战……否则,监察御史必然会以错失战机为由,参劾李孜省,参劾我们!”

朱永摇头道:“监察御史可管不到陛下派来的人。”

“父亲,你怎么这般自信呢就算当年功高如汪公公和王威宁,最后还不是被参劾倒台他李孜省和覃昌,就能更胜一筹”

朱晖质疑。

“汪直和王越被扳倒,那是出自先皇授意,与朝臣呼应所致。没有先皇的准允,再多人参劾也是徒劳。”

朱永道,“这场仗打到现在,进不能进,退不能退,的确到了进退维谷的地步,我也想不出,李道长到底有什么办法来破局。”

朱晖道:“他如何破局,孩儿不知,但却知他一心坑咱们!”

朱永没有跟儿子争辩,指了指营地外面:“马上增派十几队哨探,前去探查鞑靼人踪迹。眼下鞑靼主力进退动向,可说是克敌制胜的关键,本地边军夜不收查不到的,我们全都要查到,要做到对鞑靼人的动向了如指掌。”

朱晖苦着脸道:“鞑靼人或许已经从哪个残破的地方,摸进关口来了,眼下正四处抢掠呢。”

“未必。”

朱永道,“从大同一路走来,你见哪里有鞑靼人活动的迹象哪怕鞑靼人真来了,怕也只是为了找回面子。

“我们防备鞑靼人乱来,鞑靼人就不怕这位新任山西巡抚都御史乱来不怕李道长是第二个王威宁”

“就他”

朱晖噘噘嘴,明显瞧不起李孜省的样子。

朱永道:“当初王威宁有汪直撑腰,眼下李道长有张国丈撑腰,并无本质区别。至于李道长以什么方式方法破局,那得看我们能把情报调查到什么程度……

“但凡想打胜仗,就得仰仗我们!我也想看看那位神通广大的张国丈,会给予李道长怎样的指示。”

“这……”

朱晖目瞪口呆,问道,“咱在西北打仗,还得靠一个身处京城的外戚来运筹帷幄”

朱永叹道:“一个能在千里外靠推算天机帮李道长取胜之人,难道测算不出鞑靼人下一步动向

“要换作以前,谁会相信那扶乩占卜之术可眼下,谁不想知道张国丈会展现出如何的神通

“我们父子身在偏头关,处在作战第一线,也算是一件幸事。毕竟不是谁,都有机会身临其境。”

……

……

京师。

张府。

张延龄代表张峦见了来访的姑丈沈禄。

沈禄显得忧心忡忡。

毕竟他人在官场,接触到很多跟徐琼走得近,且有意要投靠张峦的人,明白这群人心中担心的是什么。

同时沈禄也听到朝中人对张峦的诸多非议,明白眼下所处困境。

“……贤侄,令尊迟迟不肯出面,朝中人对他的攻讦已愈发增多。

“其实我也在想,令尊能协助李尚书于西北取胜,这是天大的好事,为令尊以后出将入相打下坚实的基础,世人都得称道他的大神通。可问题是,眼下风向……似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啊。”

沈禄很为难,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呈现出如今张峦在朝中两边倒、截然不同的风评。

推崇张峦的那是真推崇。

觉得张峦就是孔明在世,乃大明几十年来最牛逼的大臣,且不问出身,就算一介白衣,以其皇后之父的身份,将来在朝中必定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跟着张峦混,今后等着吃香喝辣的就行。

反对张峦的,则觉得张峦分明是在玩火,拿天机说事,看起来给大明带来一时的机会,长久却是祸乱朝纲。

推崇的人只有一种理由。

反对张峦,拿出的道理却是千奇百怪……明明是张峦身上的优点,却被人看成是千疮百孔的缺点,好像张峦一无是处。

张延龄并没有受到沈禄的影响,不急不慢地问:“那……姑父您觉得,家父现在非得出面不可吗他就不能再躲几天”

沈禄道:“贤侄,你实话跟我说,令尊真的病了吗”

“姑父为何要如此问”

张延龄不解地道。

“哎呀,其实先前,我见过令尊,知道他身患恶疾,但问题是现在朝中人纷纷开始诽谤,说他是在装病,故意在这时候称病不出,其实就是为了逃避世人对他的质疑,同时避免揽责上身,推卸责任。”

沈禄道,“这两天朝会上,有关偏头关战事的非议明显增多……这还是在怀公公出面游说群臣,拼命弹压的情况下……要是没有怀公公在背后奔走,只怕现在火都要烧到房梁上了。”

张延龄闻言笑了起来:“怀公公还真是替家父着想呢”

沈禄道:“怀公公不是为令尊着想,而是为陛下分忧,陛下可不想与人解释那么多……其实就是在等边关进一步的结果传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