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131章 鱼钥司辰

第131章 鱼钥司辰(1/2)

目录

林思成笑了笑:“确实很面生,因为兄弟是从长安来的。”

北方人?

女人眯着眼:“贵干?”

“吃了块软片儿(买了一幅画),有些拿不准,请掌眼(团伙中寻墓、鉴定的高手)给掌掌眼。当然,主要还是想请支锅进进码(买货)……”

说着,林思成手一伸,顾明拉开皮箱,把卷轴递了过去。

林思成顺手解开,摊在茶台上,姐姐俩齐齐的往前一凑。

就几眼,弟弟嘴角一撇:南宋马麟?

地方倒是对,就在杭州这一片。但这画新成这样,你怕不是来逗乐子的?

他刚要说话,却被姐姐给瞪了回去。

女人瞅了瞅,又抬起头:“兄弟怎么找过来的?”

“蒙单干跑街(掮客,专门收售生坑货)的赵掌柜指点,才寻到贵号!”

林思成又拱拱手,大拇指并一块,又往上一翘:“他尊号上修下能,家中有位老祖宗,地上一座白仙(倒斗五灵之一,专指还在世,辈份极高,手艺也极高的女性盗墓者)!”

弟弟彻底愣住,因为他已经听不懂了。

姐姐的眉头皱了一下,又看了看茶杯。

赵修能是谁,她当然不知道,白仙老太太更不知道。

但桌上的茶杯阵,一句接一句的行话,以及手上的风水诀却做不了假。

特别是那些眼花缭乱的手势,连她都不会,勉强也就能认出一两种。

但看相貌,太年轻了……

转念间,她摇了摇头:“兄弟找错地方了!”

“是吗?”林思成轻轻一笑,“倒是打扰了!”

而后一摆手,顾明手疾眼快,卷起画轴,装进皮箱。

林思成左右一扫:“能看看吧?”

女人点点头:“当然!”

能看就好。

林思成起身,来到了货架边。大致一扫,手指一伸:“包!”

姐弟俩怔了一下。

定睛再看,他指的是一件青铜器。

造型像鱼,鱼头上有个可以活动的卡扣,鱼尾上还有个孔。

老板也不知道是什么物件,只知道是应该是汉代的东西,所以当时价格很高:三十万。

但摆了五六年,一直无人问津,价格就一点一点的往下降,如今就卖七万。

瞅了两眼,姐姐点了一下头,弟弟起身,找了个盒子。

但刚把青铜器从货架上拿下来,林思成手又一指:“包!”

姐弟俩齐齐的转过头。

这次又成了玉,一块巴掌大小,和田羊脂玉的“南山之寿”寿星玉璧。

同样,来历很不凡,老板拿回来的时候,定价很高:六十万。

但是太新,通体润白,别说泌和锈了,连点儿包浆都没有,跟刚雕出来的一样。

放了七年,一年差不多降十万,现在就十万出头,却依旧没人问。

姐弟俩对视一眼,姐姐也起身,拿出一口盒子,又塞了几块海绵。

但玉璧还没来及装进去,林思成又一指:“再包!”

两人再一看,这次又成一方漆盒:

同样的,放好久了都没人问。但不同样的是,这东西既便一降再降,到现在价格依旧不低:八十五万。

要问为什么这么贵:宋皇陵中的物件……

看姐弟俩扑棱着眼睛,林思成笑了笑:“不卖?”

既然摆这儿,怎么可能不卖?

女人点点头:“卖!”

林思成点点头:“卖就好!”

姐弟对视一眼,手脚麻利的打包。林思成抱着膀子,静静的看。看着看着,他突的一顿,眼睛眯了起来。

两本线装书,蓝皮封面,上书四个繁体楷书:群书治要。

厉害了?

在这样的地方,竟然能碰到这样的东西?

这是初唐时,魏征、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人奉太宗李世民之命,博采经、史、百家典籍中的经国要领和历史实例,以史为鉴的一部治国文献。

全书共五十卷,约五十余万字,选材于儒家诸经、前五史和诸子百家,时间跨度从五帝时期一直到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经、史、子分类的政书。

如果做个比较,历史价值远高于明时的《永乐大典》和清朝的《四库全书》。

但可惜,到宋末时已彻底消亡。好在唐时日本遣使,将此书抄回日本,一直保存在皇宫,到幕府时期又用活字印刷,得以继续保存。

因为是汉版,又是帝王屠龙术,所以流传不广,日本印的也不多。直到日本天明天皇(1780年)左右,时任大学头(江户幕府儒官最高职),朱子学派传人林述斋(日本人)主持再刻,分赠诸藩主和各位亲臣。

史称“述斋”刻本。

时经学家、训诂学家、金石学家阮元任两广总督,闻之购得两本,于扬州刻印,史称“阮元扬州”刻本。

时同期,苏州书商林鹤年(字跋文)赴日采购纸张,偶得一套述斋版,带回国后翻刻,史称“林氏跋文”刻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