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普惠的抉择:甘泉的价格与伦理(2/2)
苏菲愣住了。
“基础设施在哪里?电力供应呢?专业运维人员要从哪来?后续的配件更换和维护资金谁来出?”王安一连串的问题直击要害。
“我…”苏菲张口结舌。
“普及不只是把设备送过去那么简单。”王安语气渐缓,“我们需要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培养、长期运维。这一切都需要持续的经济支持。”
苏菲沉默片刻:“所以你认为,先从有支付能力的市场获取利润,再反哺贫困地区?”
“不只如此。”王安拿出一份全球地图,“我们需要循序渐进,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然后向周围扩散。如果操之过急,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持续,最终伤害的还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苏菲走到地图前,目光在非洲大陆上逗留:“说到底,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妥协。”
“我更愿意称之为实现理想的务实路径。”王安轻声道,“苏菲,我知道你对技术充满热情,也希望它能帮助更多人。但商业不是慈善,慈善也需要商业支撑。”
窗外暮色渐深,办公室内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
“如果我们不能持续经营,十年后这项技术会怎样?谁来推动它的迭代升级?谁来保证它的长期可靠性?”王安问道。
苏菲深吸一口气,缓缓点头:“我明白了。你说服我了,王总。”
三个月后,安居水务的分级定价策略开始逐步实施。
迪拜,一个大型海水淡化厂项目签约,合同金额89亿美元,成为安居水务最大的商业订单。
同一周,安居与印度政府签署技术授权协议,帮助当地建设水处理厂,双方共担成本,分享收益。
而在非洲乍得,一个由“全球水资源合作基金”资助的小型项目悄然启动,当地居民只需支付少量维护费用,就能获得清洁水源。
然而,这种兼顾商业和社会责任的做法,也引来了质疑。
“王总,东海资本表示担忧。”刘明在一次例行汇报中提到,“他们认为我们过度强调社会责任,可能影响利润率和股东回报。”
“告诉他们,如果只看短期利润,可以选择退出。”王安的回应干脆利落,“安居水务的使命是解决全球水资源问题,不是讨好短视的投资者。”
刘明点头,却仍有顾虑:“但资本撤离会影响公司估值和后续融资。”
“那就让他们撤。”王安眼神坚定,“会有更认同我们价值的投资者加入。实际上,已经有几家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对我们表达了兴趣。”
那天晚上,王安收到了系统奖励:【“社会企业(SocialEnterprise)运营模型”构建能力,解锁“影响力投资与评估”体系。】
一股关于如何平衡社会价值与商业利益的精妙知识流涌入脑海,让他对未来的运营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年后,安居水务的技术已落地全球15个国家,从摩天大楼林立的新加坡,到沙漠广袤的沙特阿拉伯;从人口密集的印度孟买,到偏远干旱的非洲村庄。
纽约,联合国总部。王安应邀在“全球水资源峰会”上发表演讲。
“水不只是资源,更是权利。”王安站在讲台上,声音平静却充满力量,“但权利的实现需要技术支撑,技术的普及需要商业驱动,商业的可持续需要慈善补充。这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
台下,来自全球的政要、企业家和公益人士报以热烈掌声。
演讲结束,一位非洲国家的水利部长拦住王安:“安居的技术已经在我们国家的三个村庄落地,村民们让我转达他们的感谢。”
王安握住他的手:“这只是开始。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缺水的角落都能用上可负担的清洁水。”
“野心勃勃啊,王总。”部长笑道,“但我相信安居能做到。”
返回酒店的路上,王安望着窗外纽约璀璨的灯火,心中既满足又清醒。
他知道,水资源危机不会在一夜之间解决。技术的推广和维护,资金的持续投入,各种不可预见的新问题——这一切都在等待着他们。
但在那些曾经干涸的土地上,清泉已经开始涌动。而这,就是最好的开始。